看诗词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乌荆丸

乌荆丸

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卷一方。炮川乌(去皮脐)一两,荆芥穗二两。为细末,醋糊为丸,梧桐子大,每服二十丸,酒或热水送下,有痰空腹服,日三至四次;无痰早晨服。治诸风缓纵,手足不遂,口眼歪斜,言语蹇涩,眉目瞤动,头昏脑闷,筋脉拘挛,不得屈伸,遍身麻痹百节疼痛,皮肤搔痒,抓成疮疡;妇人血风,浑身痛痒,头疼眼晕,及肠风脏毒,下.血不止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暑湿流注

    流注病的一种。多因先受暑湿、继则寒邪外束于营卫肌肉之间,以致气血凝滞而成。局部为白色漫肿,微热疼痛;并伴有恶寒发热,胸闷食少,关节疼痛等全身症状。成脓后肿块增大,疼痛加剧。溃后流出黄稠或白粘脓液。脓尽

  • 时行伏阴刍言

    书名。1卷。清·田宗汉原著,李贡三重订。本书摘取田氏《医寄伏阴论》中部分内容,并附重订者有关验案数则。现有《三三医书》本。

  • 医书大全

    见名方类证医书大全条。

  • 放杖草

    出《日华子诸家本草》。为淫羊藿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火泄

    病证名。又称火泻、热泄。《证治汇补·泄泻》:“火泄者,暴注下迫,焦黄秽臭。”《杂病源流犀烛·泄泻源流》:“又有火泄,即热泄。脉数实,腹痛肠鸣,口干喜冷烦渴,小便赤涩,后重如滞,泻水,痛一阵,泻一阵,泻

  • 野兰靛

    见《广西中兽医药用植物》。为红紫珠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三秽液毒

    古痘疮的病因学名称。出宋·陈文中《痘疹方论》,所指有三:①五脏六腑秽液之毒,发为水泡疮;②皮膜筋肉秽液之毒,发为浓水泡疮;③气血骨髓秽液之毒,发为脓血水泡疮,三毒既出,则发为疹痘疮。

  • 脑后顶门

    后囟之别称。出《奇效良方》。婴幼儿元气充实者则脑后顶门坚实而矫健。

  • 粪毒块

    病名。见顾伯华《中医外科临床手册》。由钩虫蚴侵入肌肤所致。本病以足踝、趾间、脚底多见,初起脚部有瘙痒感,继之出现散在的红色丘疹及风团,有时可见水泡及脓疱,踝部常有水肿,搔破后可伴发臁疮。治疗外用三黄洗

  • 悬小

    脉来细小而如物悬空摆动。为元气大虚之象。《素问·通评虚实论》:“乳子而病热,脉悬小者何如……手足温则生,寒则死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