①见《江苏省植物药材志》。为寻骨风之别名。②见《云南中草药选》。为通光散之别名,各详该条。
病证名。出《诸病源候论》卷四十二。指妇人怀孕三月以内,由于肾虚、血虚、气虚、血热、郁怒或外伤、药物中毒等因,伤及冲任,或冲任不固,胎元失养,以致妊娠中断,胎儿未成形而坠下。《医宗金鉴·妇科心法要诀》:
病名。见《本草纲目》卷十三贝母条下。即人面疮,见该条。
见《贵州卫生》(11):1959。为水田七之别名,详该条。
病名。指外伤引起经络气血损伤的病证。见《圣济总录·伤折门》卷一百四十四。多因跌打、碰撞伤及经络所致。伤后轻者脉道不畅,气机不顺,血流受阻,局部轻度肿痛;重者脉道破裂,血离经脉,或瘀留体内,气机受阻,或
出《分类草药性》。为花蝴蝶根之别名,详该条。
【介绍】:见翟良条。
病证名。外邪侵犯足厥阴经所致。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》卷九:“若十二经络外感六淫,则其气闭塞,郁于中焦,气与邪争,发为疼痛,属外所因。”又:“足厥阴心痛,两胁急,引小腹连阴股,相引痛。”参见心痛条。
【介绍】:见郑虔条。
古病名。一名食。其症多食而形体消瘦,由于肠胃和胆有燥热所致。《素问·气厥论》:“大肠移热于胃,善食而瘦又谓之食亦;胃移热于胆,亦曰食亦。”参见食条。本病可见于糖尿病、甲状腺机能亢进、肠道寄生虫病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