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名。出《外科真诠》卷上。即时毒,见该条。
病名。指痫因小儿伤乳或伤食而发者。《诸病源候论·痫候》:“食痫者,因乳哺不节所成。”症见发热,或不发热,或吐后发热,嗳吐馊气即发搐,大便酸臭等。治宜下之。用四味紫丸等。《奇效良方》卷六十四:“食痫为病
解剖名。见《银海精微》。即黑睛。详该条。
经外穴名。见犊鼻条。
见《滇南本草》。为宝盖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痘疮始出的迹象。出《证治准绳·幼科》。即痘疮见形。详该条。
【介绍】:元代医生。江西安福县人。通医学,后归隐东阳山下。
病名。《灵枢·刺节真邪》:“虚邪之入于身也深,寒与热相搏,久留而内著,寒胜其热,则骨疼内枯;热胜其寒,则烂肉腐肌为脓,内伤骨,内伤骨为骨蚀。”因久患疮疡,毒邪内著而骨被腐蚀破坏者,甚而有脓。相当于骨骺
证名。即虚喘。指呼吸气短,如不能续的症候。多由真元受伤,脏气虚衰,肾不纳气所致。《景岳全书·杂证谟》:“似喘者,其责在肾。”“肾主精髓而在下焦,若真阳亏损,精不化气,则下不上交而为促促者,断之基也。”
七怪脉之一。脉跳时隐隐约约,去时一跃而消逝,如虾游之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