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介绍】:见吕留良条。
出《生草药性备要》。为排钱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【介绍】:见吴镕条。
《杂病源流犀烛·面部门》卷二十三方。薏苡仁、汉防己、赤小豆、炙甘草各一钱半。水煎服。治风热及唇核。
古代正骨手术之一。见《伤科补要》卷一。用于粉碎性骨折,骨断端因缺损不能相接。用杨木代骨植于两断端之间,作为桥梁,使之接续生骨愈合的治疗方法。1958年开展中西结合群众运动时,曾用动物试验方法,验证杨木
手和足的合称。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:“清阳实四支(肢),浊阴归六府(腑)。”
①出《本草图经》。为莲子心之别名。②出《名医别录》。为野菊之别名。各详该条。
病名。①出《刘涓子鬼遗方》卷四:“发于尻,名曰兑疽。”又《灵枢·痈疽》:“发于尻,名曰锐疽。”兑通锐,兑疽即锐疽。详见鹳口疽条。②出《诸病源候论》卷三十二:“发于股阳,名曰兑疽。其状不甚变,而脓附骨。
病证名。见葆光道人《眼科龙木集》。谓至日暮则目视昏朦。属雀目,详该条。
见《本草纲目》。为棕榈花之别名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