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炮制法之一。用水浸泡药物。如枳壳、芍药等放在水里浸泡,使之柔软,便于切片。当归、桔梗等浸湿后放置容器中,经过一段时间才切片,叫做伏。桃仁、杏仁等放在沸汤内浸泡易于去皮尖,叫做。
病证名。见《症因脉治》卷四。由于久病、劳倦过度、汗下太过等伤气所致。主要症状为气怯神疲,面色萎黄,言语低微,唇不焦,口不渴,欲小便而解不出,脉细弱。治宜补气为主。肺气不足者,用生脉散。中气不足者,用补
体表部位名。胸前两旁高处。《灵枢·本输》:“足阳明,侠喉之动脉也,其腧在膺中。”
宋代医官职称。系翰林医官院之最高官职,共2人,掌管全院工作。参见翰林医官院条。
【生卒】:十一世纪【介绍】:北宋医家。济阳(今山东省济阳县)人。因鉴于唐·杨玄操《黄帝八十一难经注》文字深奥,于1056~1063年(嘉祐年间)加以补注,凡经文隐奥者均加绘图说明,撰《难经补注》五卷。
《素问》篇名。五运,即五行之气,因其变化运行,故名。本文介绍了司天、在泉、左右间气的循行规律,以及五运的由来和六气的作用。文中又指出人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意义,即谓“从其气则和,违其气则病”的道理。
《灵枢经》篇名。本文论述四时与发病及治疗的关系,故名。由于四季气候的变化各有不同,其产生的疾病,亦随之而异,当针刺治疗时,必须根据四时气候的不同,在适当的穴位上运用不同的刺法。
见尚论篇条。
【介绍】:清代医生。字子容。梁溪(属江苏无锡)人。精于痘科,撰《痘学真传》八卷(1732年)。
见六经标本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