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证名。指湿热内郁肠胃所致的腹胀。《症因脉治》卷三:“湿热腹胀之症,面目黄肿,小便赤涩,大便或结,或泄黄糜,或日晡潮热,烦渴口苦,口甘口淡,腹胀胁痛。”治宜清热泻火利湿为主。面黄目黄,胁痛口苦,肝胆有
病名。出《疡科选粹》卷三。系生于颧部的疽。由阴分积热而成。患处色紫、漫肿、坚硬、麻木、疼痛毒甚根深,难溃难愈。初起宜清热通结,内服内疏黄连汤。余治法见无头疽条。
丛书名。又名《医学三书》。刊于1887年。包括清代三种医著。即《时病论》、《医家四要》和《医法心得》。
【生卒】:?~1200【介绍】:姓何,佚其名。南宋淮阳军朐山(今江苏连云港一带)人。其祖父何执礼官至朝议大夫。道人因靖康之乱渡江南避。尝举进士不第。绍兴末年出家为道士。据载一日忽若狂者,久之,衣衫破蔽
病证名。指痰积中脘所致的发热。《金匮翼·痰积发热》:“其脉弦滑,其证胸膈痞塞,背心疼痛。活人书所谓中脘有痰,令人憎寒发热,状类伤寒,但头不痛,项不强为异。”参见发热、痰症发热等条。
书名。5卷。清·叶其蓁撰。刊于1724年。本书分调经、种子、胎前、临产、产后五门,系作者引录前人妇科著作,参以己见编成。叙述每种病证,首先编成歌诀,其次分析病证,介绍治法。惟书中杂有部分迷信论述。
【介绍】:见吕应钟条。
瘀,瘀积。通常指血液停滞。参血瘀条。
经穴名。代号LR13。出《脉经》。别名长平、胁髎、季胁。属足厥阴肝经。脾之募穴。足厥阴、少阳之会。八会穴之脏会。位于侧腹部、腋中线直下,当第十一肋游离端之际;屈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尽处(《针灸甲乙经》)。
泛指病邪。僻与邪均属不正之义。故合称。《灵枢·本神》:“如是,则僻邪不至,长生久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