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名。见《伤科大成》。即肩关节脱臼。详肩甲骨出条。
解剖部位。见《证治准绳·杂病》。即鼻柱。详该条。
《痧胀玉衡》卷下方。薄荷、地骨皮、牡丹皮、焦栀子、玄参、天花粉各等分,细辛量加倍。水煎,冷服。治痧症因热致呃逆者。
病证名。指突然起病,水泻如注之症。《素问玄机原病式·六气为病》:“暴注,卒暴注泄也。”详热泻、水泻紧病等条。
即语言蹇涩。《诸病源候论·蹇吃候》:“若府藏虚损,经络受邪,亦令语言蹇吃。”详见语言蹇涩条。
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卷四方。没药、血竭、沉香、麝香、朱砂各一两,木香半两,甘草二钱。为细末,用甘草熬膏,搜和为丸,姜盐汤嚼下。治气痛不可忍,及妇人产后血崩。
书名。1卷。元·王好古撰于1236年。王氏以阴证伤寒难以辨识与治疗,遂采掇前人有关学说,参附个人见解,专以阴证设论,按病举例说明。全书叙述阴证颇详,首列《内经》阴阳脉例,次叙张洁古及作者的内伤三阴例,
指强固的骨骼。《灵枢·逆顺肥瘦》:“刺壮士真骨,坚肉缓节,监监然……。”
出《灵枢·经脉》。即手厥阴心包络经。详该条。
指腋后线至胸椎间的肋骨总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