痧证之一。《痧胀玉衡·噤口痧》:“默默不语,语亦无声,形如哑子。此乃痧气壅盛,热痰上升,阻逆气管,故咽喉闭塞而然。治宜先放其痧,审其肺肾脾三经之脉为要。然后推详余经之脉,则知病之所本矣。”方用三香散、
医案著作。3卷。曹頴甫著,姜佐景整理。刊于1937年。此书系汇集曹氏临床应用张仲景《伤寒论》和《金匮要略》方的治疗病案而成,故以名书。全书共收载经方验案92例,其中包括16例由其门人经治的验案。曹氏临
病名。《杂病源流犀烛》卷二十四:“牙槽风初起先齿痛不已,后牙根肉浮肿,紫黑色,或出血,久则腐烂而臭。”多由阳明痰毒邪火上薰所致。治宜泻火解毒,消肿止痛。可选用五味消毒饮、清胃散等加减。参见骨槽风条。
病名。出《外科启玄》卷四。即腋痈。见该条。
【生卒】:十六世纪【介绍】:明代医生。湖北人。李时珍的弟子,年幼时跟从李时珍一起编写《本草纲目》,查阅了古代的许多本草书籍,并且亲自查看实物,得到李时珍的传授,但不肯轻易为人治病,老年时方应诊,治疗常
【介绍】:元代医生。怀远(今安徽怀远)人。五世皆以医名。肯堂更负盛名,与朱彦实、朱莹、秦子通四人齐名于怀远。
出《伤寒论·辨阳明病脉证并治》。一作畜血。①指外感热病,邪热入里,与血相搏,而致瘀热蓄结于内的病证。《血证论》:“蓄血者,或伤寒传经之邪,或温疫时气之邪,传于血室之中,致周身之血,皆为邪所招致,而蓄聚
【介绍】:南北朝时期医生。赵郡(今河北赵县)人。精医,治病不问贫富。
病势危急。《礼记·檀弓上》:“夫子之病革矣。”郑玄注:“革,急也。”
见《东北药用植物志》。为苍耳子之简称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