指皮肤枯涩失去润泽。为精血枯涸的一种表现。《素问·阴阳别论》:“三阳为病,发寒热,下为痈肿及为痿厥踹。其传为索泽,其传为颓疝。”
见《四川中药志》。为美人蕉根之别名,详该条。
病名。新生儿硬肿症,与肉硬相近似。以皮肤硬肿、冷、紫暗、舌质紫,口鼻流出血水为特点。其发病以先天禀赋不足,元阳虚弱,寒凝经络,气滞血瘀为多。常见于一周以内的新生儿,寒冷季节发病较高,亦有少数因外感邪热
心的下方,通常专指胃脘部。《素问·五常政大论》:“心下否痛。”
病证名。脐风三证之一。又名撮风。以口唇收缩,撮如鱼口为主症。系母体脏腑有热,令胎儿心脾受灼,生后又为风邪所袭而然。一般妨碍吮乳,舌强唇青,面色赤黄,口涎痰满,气息喘促,啼声不出,甚至腹现青筋,二便秘结
病名。即乳蛾。《喉科心法》:“肉蛾形似鳅鱼,又称鳅症。红肿疼痛,痰涎上壅,饮食阻碍。”详乳蛾条。
病证名。见《婴童百问》。慢惊风口生疮,不能乳食者为锁膈。小儿患慢惊风后,吐泻不止,因津液消烁,致脾虚肝旺,口内生疮。治宜平肝补脾,予服独参汤,或四君子汤;并以南星末敷足心。
即分娩。张蕃芝《生生要旨》:“妇人生产,往往坐盆而生,俗呼坐桶。”因古代妇女临产时,有的是坐在桶或盆上分娩,故名。
病名。出《圣济总录》卷一百五十三。亦名水分。指先有肢体浮肿而后病经闭者。因脾虚不能制水,水饮内停,膀胱行水化气功能减弱,以致水气分散经血,水泛流溢于皮肤,先见肢体浮肿而后出现经闭,治宜健脾清水为主,水
疟疾之一。①因外着雨露,内停水湿所致者。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·疟叙论》:“病者寒热,身重,骨节烦疼,胀满,濈濈自汗,善呕。因汗出复浴,湿舍皮肤,及冒雨湿,名曰湿疟。”治用术附汤、草果厚朴汤等。②即暑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