渴证之一。见《圣济总录》卷五十九。因脾胃实热灼津所致。症见胸膈烦闷,口渴引饮。治宜清胃生津,用猪肚丸、赤茯苓散、玉女煎等方。
即湿气。因湿性重浊粘腻,每于病位停留滞着,阻碍阳气的活动,故名。
见《福建民间草药》。为黄鳝藤之别名,详该条。
运气术语。指客气六步运动中,位于司天,在泉右侧的二气。参见间气条。
见玉机微义条。
书名。原卷数不详,现存3卷。明代作品,撰人佚名。刊于1567年。本书分类节录《素问》与《灵枢》二书中有关“始生”(意为最早产生)的原文,作了某些分类,但体裁较为零乱,且未加注释。
见《现代实用中药》。为谷精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【介绍】:三国时期吴国医生。吴将吕蒙的随军医生。
病名,即尸咽。详该条。
病名。《诸病源候论》卷二十九:“风齿候。头面有风,阳明之脉虚,风乘虚随脉流入于齿者,则令齿有风,微痛而根浮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