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诗词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呕血

呕血

病证名。出《素问·厥论》。指血因呕吐而出,有多至盈盆倾碗者。常因恼怒、过劳及伤于酒色所致。亦有因暴怒伤肝,气火上逆者,兼见胸胁疼痛,心烦不宁,少寐多梦。甚者可见惊狂骂詈,不辨亲疏。舌质红,脉多弦数。治宜泻肝清胃,用丹栀逍遥散伐肝煎等方。偏火旺者,可先用犀角地黄汤凉血止血。若肝木侮土,脾胃受伤,致营血失守,其症无胀无火而神疲脉虚者,则宜五阴煎五福饮理阴煎等方。过劳所伤者,兼见遍身疼痛,时或发热,宜用犀角地黄汤加当归肉桂桃仁泥。饮酒过度,积热动血者,宜葛黄丸房劳过度损伤肝肾者,兼见面赤足冷,烦躁口渴。偏真阴亏损者,宜生脉散加减八味丸,或用左归饮小营煎之类。偏气虚阳衰者,宜异功散八味丸,或五福饮、大补元煎之类。呕血量多者,皆可合用花蕊石散。本证可见于食管及胃底静脉曲张破裂、消化性溃疡、胃炎、胃动脉硬化、某些血液病等多种疾病。参吐血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卢都子

    出《中藏经》。为胡颓子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阴痛

    病名。出《诸病源候论》卷四十。又名阴中痛、阴户痛。包括小户嫁痛、嫁痛。多因郁热损伤肝脾,脾虚聚湿,湿热下注;或中气下陷;或风邪客于下焦,与气血相搏,肝肾经络为之壅闭。症见阴痛,甚则痛极难忍。湿热下注者

  • 渊疽

    病名。出《外科大成》卷二。为无头疽生胁部腋下三寸者。多因忧思太过,肝胆两伤而成。初起坚硬,肿而不红,日久方溃。脓稠色白者顺;如豆浆水者逆。治法同无头疽,若疮口有呼吸声出,此为内膜透,即灸阳陵泉,兼服护

  • 四肢别离

    证名。又称四支别离。指四肢好象与躯体分离的感觉。《素问·阴阳类论》:“二阴一阳,病出于肾,阴气客游于心,脘下空窍,堤闭塞不通,四肢别离。”《素问识》卷八:“四支别离。吴(昆)云:胸中病,则四支无以受气

  • 目眶骨

    眼窝周边的骨骼。在眼窝上方的称眉棱骨,在眼窝下方的称骨。详眉棱骨、条。

  • 面热

    指面部热如火灼者。多因胃家郁热,或饮食不节,湿火上行,独燎其面所致。《灵枢·邪气脏腑病形》:“面热者足阳明病。”治宜清泄为主。方用调胃承气汤、升麻黄连汤等。

  • 内损

    病名。出《肘后方》卷四。即内伤,详该条。

  • 张锡驹

    【生卒】:十七世纪【介绍】:清代医家。字令韶。浙江钱塘人。曾学医于名医张志聪,钻研伤寒学,撰有《伤寒论直解》6卷(1712年刻行),另有《胃气论》(1797年日本刻行)。

  • 膀胱痹

    病名。见《症因脉治》卷三。又名胞痹。详该条。

  • 高武

    【生卒】:十六世纪初【介绍】:明代针灸学家。字梅孤。鄞县(今浙江宁波)人。通天文、乐律、兵法。嘉靖间考中武举。晚年专门研究医学,尤其精于针灸。为探索针灸学的渊源和要旨,根据《内经》、《难经》摘编成《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