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泉
参见司天在泉条。
参见司天在泉条。
经外奇穴名。即利尿穴,见该条。
见《医垒元戎》。即杏子汤第一方。见杏子汤条。
①见萧步丹《岭南采药录》。即三七。②见《四川中药志》。为峨参之别名。各详该条。
见《闽东本草》。为苞蔷薇根之别名,详该条。
病证名。指小儿伤风咳嗽而吐痰涎的证候。多由风邪入于肺胃,入里化热,灼液成痰,痰结胸中,以致肺气不宣而成。《幼科金针》:“伤风嗽吐者,寒气滞于胸中,肺气不顺,连嗽不止而吐也。”常伴有发热、恶寒等全身症状
【介绍】:清代医家。字坤安。浙江吴兴人,长于伤寒学,研究诸家之注释,撰《伤寒指掌》一书。
病名。即颞骨部损伤。《医宗金鉴》卷八十八:“凡有跌打损伤……瘀血凝聚疼痛,或昏迷目闭,身软而不能起,声气短少,语言不出,心中忙乱,睡卧喘促,饮食少进。”治疗详见脑骨伤条。
人体部位。亦称五体,指头和两手两足。《针经指南·标幽赋》:“似续而交五大。”
见《中草药通讯》(1):34,1972。为仙鹤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即四花与患门两穴之联称。详各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