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名。见《外科大成》卷二。指生于大腿后面的痈。证治见外痈条。
儿科著作。3卷。明·万宁撰于1567年。前二卷列述胎原、初生诸病及五脏主病、兼证等,名病之后多附作者治案;末卷罗列上述二卷中的治疗方剂,多系家传效方。
见广州军区空军卫生部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。为百眼藤之别名,详该条。
①见《广西本草选编》。为竹叶椒之别名。②见《岭南草药志》。为鹰不泊之别名。各详该条。
同腮。《灵枢·杂病》:“顑痛,刺手阳明与顑之盛脉出血。”
骨名。即指骨。详该条。
出《理虚元鉴》。指治疗虚劳病证,禁用燥烈、伐气、苦寒的药物。
即噤风。详该条。
【介绍】:明代医生。湖北人。为人治病常有良效,并曾为御史李某及楚王妃周氏等疗病。撰有医书传授其子,因见其子在酒醉时为人诊病,认为是拿生命当儿戏,竟将所撰医书焚毁,未得流传。
针刺术语。出《针经指南》。“气”是指针下的得气感应。《灵枢·九针十二原》:“刺之要,气至而有效。”气至病所,是指这种感应通过一定的手法,到达了病变部位而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