亦称养肝。治疗肝阴虚,肝血不足的方法。症见视力减退,两眼干涩,夜盲,头晕耳鸣,或睡眠不熟,多梦,口干津少,脉弦细等。常用药物加当归、白芍、地黄、首乌、枸杞子、女贞子、旱莲草、桑椹子等。《类证治裁》:“
直接灸之一种。是将艾炷直接置于穴位上点燃施灸,但不灼伤皮肤,不使局部起疱化脓,故名。施灸时当艾炷燃至一半左右,患者感到皮肤发烫或灼痛时,即用摄子将艾炷挟去,另易新炷施灸,以局部皮肤发生红晕为度。因其灸
指脐下部胀满,一名少腹满。《医宗必读》卷五:“小腹满,脐下满也。胸腹满为邪气,小腹满为有物。小腹满,小便利,蓄血也,重者桃红承气汤,轻者犀角地黄汤;小腹鞭满,小便自利,发狂者,抵当汤;腹满手足厥冷,真
【生卒】:十八世纪【介绍】:清代医家。一名澄,字练江。安徽芜湖人。出身世医之家,迁居扬州,在扬州业医四十余年,闻名于当地,尤以长于疡科著称。曾汇集前代有关治方,并录其先祖宁华、父青岩家藏秘方,辑成《疡
出《颅囟经》。即历瘠疳疟。详该条。
经外奇穴名。《千金要方》:“寅门穴,从鼻头直入发际,度取通绳,分为三断,绳取一分,入发际,当绳头针。是穴治马黄黄疸等病。”《针灸经外奇穴图谱》定位于前正中线入发际1.8寸。主治黄疸等。沿皮刺0.3~0
病证名。见《症因脉治》卷三。指七情、房室、饮食内伤引起的消渴病。有精虚、积热之分。详见精虚三消、积热三消、消渴条。
详劳复条。
见《广东中药》Ⅱ(生草药部分)。为毛麝香之别名,详该条。
经穴名,代号ST19。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属足阳明胃经。位于腹部,当脐上6寸,旁开2寸处(《针灸甲乙经》又云“去任脉三寸”)。一说在上管两旁各一寸(《太平圣惠方》)。布有第七肋间神经分支,第七肋间动、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