元代医官职称。医学提举司主管官员之一,始设于1288年(至元二十五年),官阶从六品。
病名。出《外科真诠》卷上。即涌泉疽。见该条。
又称缓下。用于不宜峻下的肠燥津枯的病证。如老年人肠燥便秘或习惯性便秘,以及孕妇或产后便秘,采用的药物多属甘平而润滑,如火麻仁、郁李仁、蜂蜜等。又如大肠热结而津液枯燥的便秘,则用滋阴增液的药物,如玄参、
病名。出《魏书·王慧龙传》。古名鼻赤,《素问·热论》:“脾热病者,鼻先赤。”又名鼻齇、肺风、肺风粉刺、赤鼻、鼻准红赤,俗称酒渣鼻、酒糟鼻。由脾胃湿热上熏于肺所致。症见鼻准发红,久则呈紫黑色,甚者可延及
《血证论》卷八方。人参、麦门冬、当归、白芍药、生地黄、陈皮、黄芪各三钱,知母二钱,五味子、甘草各一钱。水煎服。治脾之阳气不旺,无以统运阴血而致唾血,心颤脉弱,四肢清冷,饮食不健,自汗身热者。
【介绍】:南北朝时期医生。渤海(今河北省境内)人,余未详。
针法刺激强度的分类。指介于强、弱刺激之间的针灸刺激量而言。
即刺血疗法。见该条。
见《本草纲目》。为无患子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清·赵楷《百草镜》。为马蹄金之别名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