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诗词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急黄

急黄

病名。见《诸病源候论·黄病诸候》。指黄疸病中病势急骤、险恶的一类。多因湿热毒邪深重、燔灼营血所致。症见高热烦渴,溲赤,卒然面目全身发黄(亦有初不发黄,死后身面发黄者),胸满腹胀,甚则神昏谵语,吐衄,便血,发斑等。脉多弦滑数,舌红绛,苔黄腻或燥。急黄与后世所称之瘟黄相似。治以清热解毒凉血开窍为主。方如《千金要方犀角散黄连解毒汤栀子丸神犀丹安宫牛黄丸等。并宜中西结合抢救治疗。参瘟黄条。本病可见于急性、亚急性肝坏死,化脓性胆管炎及钩端螺旋体病之黄疸出血型等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虞洮(táo 桃)

    【生卒】:九世纪【介绍】:五代时医生,字少卿。蜀(今四川)人。据《鉴戒录》记载,他善于分析病因,从思想和精神因素入手治病。董太尉璋久患渴疾,屡经医治不效。虞为诊治时指出:非唯患渴浆,而且渴士,如能得多

  • 气郁

    病证名。出《素问·六元正纪大论》。多因情志不舒,气机郁结所致。《丹溪心法·六郁》:“气郁者,胸胁痛,脉沉涩。”《证治汇补·郁证章》:“气郁,胸满胁痛,噫气腹胀。”治宜行气解郁。《杂病源流犀烛·诸气源流

  • 十六络脉

    十五络脉加胃之大络,合称十六络脉。《东垣十书》:“十二大经之别,并任督之别,脾之大络脉别,名曰大包,是为十五络,诸经皆言之。予谓胃之大络,名曰虚里,贯膈络出于左乳下,其动应衣,脉宗气也。是知络有十六也

  • 滴眼药法

    中医眼科外治方法。将药物精制成药液,滴入眼中,每日三至四次不等。

  • 芫花中毒

    病名。因服药或误服芫花过量,或因芫花根外用引产而出现中毒症状者。症见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腹泻、皮疹。外用引产者更见阴道出血量多。严重者可见痉挛,抽搐,昏迷及呼吸衰竭。治疗宜中西医结合救治。《本草纲目》有

  • 鸭脚皮

    见《岭南草药志》。为鸭脚木皮之简称,详该条。

  • 日华子

    【介绍】:五代药学家。一说宋药学家。姓大、名明,《鄞县志》记载为四明(今浙江鄞县)人,《古今医统》记载为雁门(今山西代县)人,对药物很有研究,在诸家本草和当代用药经验的基础上,以药物的寒温、性味、华实

  • 胳却

    【介绍】:见络却条。

  • 奶浆藤

    ①见《贵州药用植物目录》。为通光散之别名。②见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。为萝藦之别名。各详该条。

  • 软懒症

    证名。见《理虚元鉴》。多因伤食劳倦,或思虑过度,或房室不节,脏腑内伤,复感外邪所致。症见四肢倦怠,面色淡黄,胸闷,不思饮食,或见恶寒发热,脉沉迟软弱。迁延日久,则见黄肿、痰嗽、潮热等症。治宜审察表里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