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名。系指患喉痈而又声音嘶哑者。多因火毒上炎所致,但亦有由肺受风邪而起者。《喉科秘旨》卷下:“受寒太重,肺脉闭塞以致声哑饮食难进,或有烂斑,右寸沉涩,脾胃脉洪大,背寒身热。”治宜温散寒邪,利咽开音。用
病证名。为小儿惊风后,瞳人不正,斜于左右。属惊风后,肝经失养所致。治宜养血益肝,用人参、阿胶煎水温服(《仁斋直指方》)。
穴位分类名。指十四经脉所属的穴位,简称经穴。穴位分经,《黄帝内经》中有分散记述,及至《针灸甲乙经》已较系统,载有双穴300,单穴49,合计349穴。到清代《针灸逢源》,经穴的数字已达361穴。现仍以此
病名。《疡医准绳》卷三。即手心毒偏于掌边者。见手心毒条。
【介绍】:见陆真翘条。
病名。见《喉科秘旨》卷上。喉风之因于酒毒者,故名。症见喉关内肿痛色红、或黄、饮食难咽,面部红赤,或目睛上视,发热恶寒,头痛项强。治宜清热除湿,解酒毒。用葛根、栀子、花粉、茵陈、车前草、丹皮、枳椇子、薄
形,形体;志,情志、精神。指五种不同形志的人,发病时有不同的表现。《素问·血气形志篇》:“形乐志苦,病生于脉,……形乐志乐,病生于肉,……形苦志乐,病生于筋,……形苦志苦,病生于咽嗌,……形数惊恐,经
病证名。《赤水玄珠》卷三:“感寒咽闭不能咽。”即喉闭。详该条。
《仁斋直指方论》卷二十三方。肉桂、大黄、白芍药、泽泻、炒牵牛子、炒桃仁各一分,甘草半分。为粗末,每次三钱,加生姜五片,水煎,食前服,日二次。治便毒,内蕴热气,外挟寒邪,精血交滞,肿结疼痛。
病名。《喉科指掌》卷五:“此症因脾肺受寒,其色不红,若用寒冻之剂,七日之内必成脓。”系指患喉痈之色淡白者。身发寒热,六脉俱紧。治宜温散寒邪。方可选用荆防败毒散加减。或针刺少商、商阳两手四穴出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