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六译馆医学丛书条。
见《难经·十七难》。即妄言。详该条。
见《贵州民间药物》。为大丁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病名。《杂病源流犀烛》卷二十三:“夫多骨疽多有发于手背、足背等处,不专在上腭者。其症皆肿硬一块,久而脱去一骨者便是。其原均属肾虚,肾主骨也。或由疮疽溃久,不能收敛。总因气血不足,肾水素亏,复为寒邪所触
舌黑烂,频欲自啮。为脏腑热极兼受秽毒重症,杨梅毒疮可见此舌,宜大剂清热解毒泻火(见《伤寒舌鉴》)。
经穴别名。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即大迎。见该条。
病名。出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》卷十六。即五色丹。见该条。
病名。指痢疾之因劳累过度所致者。见《症因脉治·痢疾论》。多因生活无节,劳力过度,或饥饱不匀,负重远行,营伤卫损,血渗大肠所致。其症痢下纯血,或腰痰背楚,胁肋作痛,四肢倦怠,嗜睡减食。节劳稍缓,劳重即发
见《张氏医通》卷十六。即都气丸,见该条。
即鼻流清涕。《素问·脉解篇》:“所谓客孙脉,则头痛、鼻鼽、腹肿者。”《素问玄机原病式》:“鼽者,鼻出清涕也。”详鼻流清涕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