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诗词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暑风

暑风

病名。①指中暑而兼昏迷搐搦者。《六气感证要义·暑》:“夏月猝倒无知,由于心火暴甚,暑热乘之,名曰暑风。”《增订伤暑全书》卷上:“忽然手足搐挛,厉声呻吟,角弓反张,如中恶状,为暑风。”治宜以温热水化苏合香丸灌之,候其稍甦,即以黄连香薷散羌活煎服。痰盛者,用六和汤星香散等。《杂病源流犀烛·暑病源流》:“先病热,服表散药后,渐成风病,谵语,狂呼乱走,气力百倍,此亦暑风,与阴风不同,宜解散化痰,不可汗下,宜竹叶石膏汤去参、术加黄连、知母。”本证可见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、各种感染发热性疾病伴有中毒性脑病及重症中暑等疾患。②即中暑。《医碥》卷一:“中暑,或名暑风,以与中风相似也。”③指暑月身痒赤肿的一种病证。《证治要诀·伤暑》:“暑月身痒如针刺,间有赤肿处,亦名暑风。末子六和汤和消风散,酒调服。暑风而加以吐泻兼作者,六和汤、藿香正气散各半贴,加全蝎三个。”

猜你喜欢

  • 红色舌

    即舌红。详该条。

  • 张千里医案

    书名。5卷。清·张千里撰。分中风、暑温、湿、燥、火等类别编辑,以内科杂病为主,间有外科、五官科治案。强调“凭脉症以去病,去病即所以顾正也”,反对一味投以腻补,甚至停药以待胃气恢复再议。治病用药颇有独到

  • 清燥救肺

    治疗燥热伤肺及其变生肺痿诸证的方法。其法以甘凉微辛以清肺胃之热,益胃气滋肾水以保肺金,既避苦寒,又免温热。《温病条辨·秋燥》:“诸气膹郁,诸痿喘呕之因于燥者,喻氏清燥救肺汤主之。”

  • 寄色草

    见《广州植物志》。为伤寒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穆中

    【介绍】:唐代眼科医生。扬州(今江苏扬州)人。与谭简同为当时眼科名医。

  • 足跗

    出《灵枢·经脉》。足背。

  • 三甲皮

    见《四川中药志》。为刺三加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足厥阴标本

    十二经标本之一。《灵枢·卫气》:“足厥阴之本,在行间上五寸所;标在背腧也。”行间上五寸所,指中封穴,标在肝俞。

  • 张景岳

    【介绍】:见张介宾条。

  • 髭发

    病名。髭,本作“頿”(《说文》)。口上须也。段注:“在口上、在颊亦得名须。”①指发于颊部之痈疽。②痄腮,一名髭发(《医宗金鉴》卷六十三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