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证名。见《症因脉治·喘症论》。指气喘由内伤脏腑气血引起者。包括内火喘逆、痰饮喘逆、食积喘逆、气虚喘逆、阴虚喘逆、伤损喘逆等。详各该条。
又称内针、下针。指将针刺入穴位,或针刺入穴位后继续向下插进。
见《中国药用植物志》。为茅莓之别名,详该条。
病证名。见明·赵献可《邯郸遗稿》。即妊娠谵语。详该条。
见《广东中草药》。为蒟酱之别名,详该条。
病证名。因阴虚阳气上逆所致。《证治汇补·胸膈门》:“诸阳气浮,无所依从,呕咳上气,此阴虚成呕。”治宜滋阴降气。可用六味地黄汤加石斛、沉香等。大便不通者,宜兼通秘结。
通常指外感之风邪,是与疾病过程中产生的内风相对而言。参风条。
病名。指大便数旬不通,时呕而食不进者。《医钞类编》卷十五:“大便二三旬不行,时时作呕,饮食不进,虽少与汤水,呕吐愈加,此为下格。盖下既不通必反于上。……宜调胃承气,热饮,顿下宿结及溏粪胶粘恶物,则呕吐
鲜美厚味的饮食。《素问·异法方宜论》:“其民华食而脂肥。”
参见痘疹论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