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名。出《外科正宗》卷二。其患多生于耳窍、胸腹腰肾偏僻软肉之间。初生黑斑紫疮,毒串皮肤,渐攻肌肉,顽硬如疔,痛彻骨髓。重则手足青紫,惊悸沉困,软陷孔深,目睛透露,此属肾经毒火而成。治同疔疮。不宜下,须
见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。为茅莓之别名,详该条。
出《太平圣惠方》卷七十一。即脂瘕。详该条。
见《济世养生集》。即急救痧药丸,见该条。
书名。见《隋书·经籍志》五卷。西晋·支法存辑,已佚。
见《履岩本草》。为千里光之别名,详该条。
病名。因跌扑坠堕误行补涩所致。《证治汇补》卷五:“坠堕闭剉、气逆、气郁,误行补涩则瘀蓄于胃,心下胀满,食入即吐,名曰血逆;瘀蓄于脾,大腹膨胀,渐成鼓满,名曰血蛊。”参见血鼓、蛊条。
①小儿指纹见于食指第一节为风关,出元·朱震亨《幼科全书》,又名上关、初关。详小儿指纹条。②经外穴名,见《针法穴道记》。位于食指掌面,掌指关节横纹中点稍外处。③推拿部位名,指三关之一。位于食指近端指节的
针刺和艾灸的合称。《素问·疏五过论》:“刺灸砭石毒药所主。”
病证名。见明·赵献可《邯郸遗稿》。即妊娠心痛。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