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继皋
【介绍】:
唐代医生。撰有《南行方》3卷,已佚。
【介绍】:
唐代医生。撰有《南行方》3卷,已佚。
病名。发背的一种。出《疡医准绳》卷四。又名椒眼发、体疽发,系背部范围较大之有头疽,且因气血虚弱不得起发者。证治见有头疽条。
证名。出《素问·标本病传论》。指腰椎及其近处疼痛。多因扭挫损伤、瘀血停滞、风寒湿邪侵袭经络及过劳伤肾所致。详闪挫腰痛、瘀血腰痛、风湿腰痛、肾虚腰痛等条。
见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。为山腊梅叶之别名,详该条。
书名。《证治准绳》中的一种,又名《幼科准绳》。9卷。明·王肯堂撰。刊于1602年。本书综括整理明代以前有关儿科文献编成。卷1证治通论及初生门;卷2~9将儿科诸病分属五脏,列为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肾五大类。
见《广西中药志》。为钩吻之别名,详该条。
《张氏医通》卷十五方。人参、炒酸枣仁、栀子(炒黑)、生地黄、麦门冬(去心)、当归各等分,炙甘草减半。水煎服。治心肺虚热,烦躁不宁。
十剂之一。用宣开散郁药物组成,具有解除壅塞作用的方剂。如气郁用香附、枳、桔开之;火郁用山栀、青黛散之;湿郁用苍术、厚朴升之,甚则用风药胜之;痰郁用南星、橘皮化之,甚则瓜蒂、藜芦涌之;血郁用桃仁、红花行
古病名。指一种突然发作危重疾患。《太平圣惠方》卷五十六:“飞尸者,发无由渐,忽然而至,若飞走之急疾,故谓之飞尸。其状心腹刺痛,气息喘急,胀满上冲心胸也。……治飞尸,在人皮中,又名恶脉,又名贼风。发时头
为小儿生理特点之一。纯阳,含有小儿生长发育旺盛的意义。《颅囟经》:“三岁以内,呼为纯阳。”《小儿药证直诀》提出“小儿纯阳,无烦益火”。徐灵胎《医学源流论》亦谓:“小儿纯阳之体,最宜清凉”。认为小儿体禀
见《岭南草药志》。为黑面神之别名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