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《四川中药志》。为扁担杆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《贵州草药》。为东风菜之别名,详该条。
《传信适用方》卷二方。炒川椒(去子)、熟地黄、枸杞子、荆芥穗各等分。为细末,炼蜜为丸,梧桐子大,每服十至二十丸,空腹盐汤送下。治风赤翳膜,攀睛倒睫等。
朝医方书。李常和撰于1927年(丁卯梧秋)。本书着重论述藏府、经络、病机、五运六气、诊脉等生理、病因病理,太少阴阳四象的辨证论治。在《方药合编》的基础上,补遗方28个,诸伤门、杂方门、解毒门中药515
见《本草纲目拾遗》。为垂盆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从病情在日间和夜间的变化对比,来推断疾病的深浅进退的一种辨证方法。凡病昼增剧而夜安静,为阳有余,病在气分。夜增剧而昼安静,为阴有余,病在血分。昼发热而夜安静,为邪旺于气分,其病在阳。昼安静而夜发热,为
鼓膜之俗称。在耳孔之底,系传导声音之重要器官。参见耳及皮膜条。
见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。为光枝勾儿茶之别名,详该条。
病证名。见《济生方·虚损》。又称滑精。详该条。
见《苏州本产药材》。为蜣螂之别名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