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五态之人”的一种类型。出《灵枢·通天》。其外貌特征是“然黑色,念然下意,临临然长大,腘然未偻。”性格特征是“贪而不仁,下齐湛湛,好内而恶出,心抑而不发,不务于时,动而后之。”其体质特点是“多阴而无阳
经外奇穴名。《肘后备急方》:“治卒中急风,闷乱欲死方……,若眼反,口噤,腹中切痛者,灸阴囊下第一横理十四壮。”《类经图翼》列作奇穴,名阴囊下横纹。位于阴囊下第一横纹之中点处。
病名。《喉科种福》卷三:“乃厉气从口鼻入手太阴肺,肺属金,其色白,故其现于喉亦白,或白如豆渣……或在喉两旁,或在小舌尖上,或二、三日始现,或随病随现,其现也或白点,或白条,或白块,或白垢,渐渐长至满喉
病证名。见《万病回春·痓病》。指因风痰壅滞经络所致的痉病。症见眼牵嘴扯,手足振摇或搐搦,甚则神昏不醒。治宜祛风化痰,用祛风导痰汤,加姜汁、竹沥;风痰盛者,败毒散加防风、天麻、黄芩、全蝎、生姜、薄荷,气
①经外奇穴名。《神应经》:“癫痫、鬼眼四穴,在手大指足大指内侧爪甲角,其艾炷半在爪上,半在肉上,三壮极妙。”即位于手、足大指(趾)桡侧(胫侧)爪甲角处,左右共四穴。主治癫痫,精神病,晕厥等。艾炷灸3~
病证名。为腰部急性筋肉扭、挫伤,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。多因跌闪、扭挫或搬重物用力不当,伤及腰部及胸椎下段,使经络气血郁闭所致。症见腰部疼痛难忍,不能俯仰、转侧,局部无红肿,但有窜痛感。治宜行气通络。内服
病证名。热邪炽盛引起的痉病。清·吴鞠通《解儿难》:“风温、风热、风暑、燥火致痉者,热痉也。”见于小儿高热引起的惊厥。治宜清热熄风,用羚角钩藤汤。如壮热、大汗而烦渴、脉洪大者,宜清热保津,兼以熄风,用白
见《广雅》。为厚朴之别名。详该条。
明代官名。为惠民药局所设之官职,仅次于大使。参见惠民药局条。
人体除头颈与四肢以外的躯体部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