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诗词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流行性乙型脑炎

流行性乙型脑炎

病名。是一种比较严重的急性传染病。发生于夏秋之际。属于暑温暑风暑痉暑厥范围。暑热之邪由口鼻而入,先在阳明气分。临床以发病急,病情变化大,高热,头痛呕吐,嗜睡惊厥,昏迷等为主症。在恢复期和后遗症阶段,又可有余热稽留和各种轻重不等的神经精神症状。由于本病的发病季节,正值“暑气下迫,湿气上腾”即暑湿行令的时期,因此,暑邪为本病的主要原因。暑为阳邪,易于化火动风,所以高热可引起抽搐、昏迷;即所谓热极生风、风动生痰,痰盛生惊。而热、痰、风三者的病机转归又是互为因果,互有联系,尤其在重型病例中,病情来势凶猛,常因高热、昏迷、抽搐的持续,而出现呼吸、循环衰竭。其主要转归是热、痰、风相互充斥,风火相煽痰闭清窍,从而由闭及脱,而产生呼吸不整,面色灰滞、白,四肢不温,腹胀,脉息微细而促等内闭外脱的危象。在重症病例中,热、痰、风三症往往互为存在,在早期,多属实证闭证;在后期,若因病邪久留,脏腑经络、气血的功能受到严重的耗损,余邪留在经络,或津液耗损,则以虚为主,或虚中夹实,往往留有各种轻重不同的后遗症。治以清暑解毒为主。初起在表,用新加香薷饮;暑热偏重,用白虎汤加减。同时,因暑必挟湿,所以需配合芳香化湿之剂,如甘露消毒丹;暑风盛者,用羚角钩藤汤;暑湿挟痰,用温胆汤加减;严重病例,高热者,配紫雪丹;昏迷者,配安宫牛黄丸;惊厥者,配至宝丹。恢复期发热,多为余邪未尽,可用清络饮。呼吸衰竭,可取膻中中府肺俞等,用10%人参注射液,作穴位注射。危重病例可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长沙方歌括

    书名。6卷。清·陈念祖撰于1803年。“长沙方”即指张仲景《伤寒论》方。陈氏将《伤寒论》方的主治、药物、用量及煮服法等,以诗歌的形式予以编撰,并由其长子陈蔚另写方注,使读者易于习诵。但陈氏过于推崇经方

  • 土位

    运气术语。湿土所主之位。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:“土位之主,其写以苦,其补以甘。”王冰注:“土之位,秋分前六十一日,四之气也。”

  • 黄儿茶

    见《中国树木分类学》。为黄练芽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四象金匮秘方

    医方书。朝鲜族李济马编。成书于1940年。分内外二篇。内篇论述了内、外、五官科病症的治疗。外篇论述妇儿科疾病的治疗,附奇异疾病30种,附方20首。

  • 查万合

    【介绍】:明末医家。字了吾。泾县(今属安徽)人。为名医周慎斋弟子,曾为胡慎柔(法名释住想)治愈痨瘵病。因器重胡氏之颖悟沉静,将医术传于他,后又将胡氏推荐给周慎斋,使胡氏得有进一步之深造。万合撰有《正阳

  • 干喘

    病证名。见《证治要诀·哮喘》。指气喘而无咳嗽痰涎的病症。因喘逆未见痰涎,故称为干喘。多由情志郁结,气机壅逆所致。《医学入门·喘》:“七情气急无声响,惊忧气郁,惕惕闷闷,引息鼻张,气喘,呼吸急促而无痰声

  • 腰尻痛

    证名。出《灵枢·本脏》。尻,脊骨之末端。腰尻痛以肾与督脉虚寒最为多见。治宜温补。也有因湿痰与血瘀所致者。详肾虚腰痛、湿痰腰痛、瘀血腰痛等条。

  • 手筋色

    出元·朱震亨《幼科全书》。即纹色。详该条。

  • 箭头针

    古针具名。即镵针。《针灸大成》:“镵针……今之名箭头针是也。”

  • 火郁发之

    治则之一。出《素问·六元正纪大论》。王冰注:“火郁发之,谓汗令疏散也。”火郁,指热邪郁而内伏;发,发泄、发散。如温热邪至气分,症见身热、心烦,口渴无汗,舌苔粗黄,须辛凉透达,使病人微汗,则气分热邪可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