是针对邪实而正稍虚的病情,以祛邪为主、扶正为辅的治则。取邪去则正自安之意。参扶正祛邪条。
指喜乐过度所致的疾病。《医醇賸义·喜伤》:“过喜,则心气大开,阳浮于外,经脉弛纵,建极汤主之。”参见喜笑不休条。
病证名。小儿消渴证之一。又名肾消。《幼科铁镜》:“消浊,火动消肾,移热于膀胱。”《幼幼集成》:“乃上消之传变,肺胃之热久不清,乃至动而消肾,移热于膀胱,小便浑浊,色如膏脂,名曰下消。”治宜滋阴清热。用
颈项部。《灵枢·痈疽》:“疽者,上之皮夭以坚,上如牛领之皮。”
病证名。见《证治准绳·幼科》。指小儿腹大而有青筋者。见丁奚条。
七怪脉之一。脉象急数,节律不调,止而复作,如雀啄食之状。
见《广西中兽医药用植物》。为朝天罐之别名,详该条。
病名。由脉痹发展而成,亦有称为脉痹者。《素问·痹论》:“心痹者,脉不通,烦则心下鼓,暴上气而喘,嗌干善噫,厥气上则恐。”《诸病源候论·心痹候》:“思虑烦多,则损心,心虚故邪乘之,邪积而不去,则时害饮食
出《神农本草经》。指两种药物同用可能产生毒性或副作用。如乌头反半夏。
【介绍】:明代医家。安徽歙县人。精通医理,辑有《苍生司命》一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