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名。见《温病条辨·中焦篇》。由于暑湿侵袭肌肤、经络所致。证见肢体痠痛重着,面赤,小溲黄少等。治宜辛温辛凉并用,如加减木防己汤等方。
痞,气隔塞不通;硬,自觉胀满发硬。一般指胃脘部胀满不适,如有硬物堵塞的自觉症状。《伤寒论·辨太阳病脉证并治》:“伤寒汗出解后,胃中不和,心下痞硬,干噫食臭,胁下有水气,腹中雷鸣下利者,生姜泻心汤主之。
见《广西中药志》。为荔枝核之别名,详该条。
方书名。1卷。宋·董汲撰。约成书于11世纪末。原书共载医方100余首,于明代失传。今本系编《四库全书》时自《永乐大典》辑出者,仅存40余方。本书系作者为行旅急病者所提供的简易验方。分为斑疹、痰证、霍乱
运气术语。五运主岁之中,木岁平气的名称。《素问·五常政大论》:“愿闻平气何如而名?……木曰敷和。”张景岳注:“木得其平,则敷布和气以生万物。”
见《广州植物志》。为积雪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灸疗著作。敦煌出土卷子。约撰于唐代,撰人未详。现存残卷,书名原阙,后据内容新拟。现存人体正背面图18幅,每图旁示穴位、主治证候及灸治壮数。其中有些穴名不见于现存针灸专书,如板眉、脚五舟、天门、聂俞等。
病名。《外科大成》卷二:“左右如乳头堆起,只痒不痛,遇辛苦出水,或痔有孔出脓。”相当于肛漏。宜挂线疗法或手术治疗。
见《中医方药学》。为大戟科植物黑面树Breynia fruticosa(L.)Hook.f.的根。微苦、涩,凉,有小毒。清热解毒,散瘀止痛。①治急性胃肠炎,扁桃体炎,咽喉炎,风湿痹痛,尿路结石,白浊,
出《素问·五常政大论》。湿气郁积成毒而致病。其特点为慢性过程,病灶渗出物多并较难愈合。如湿毒积于肠而下注,可致湿毒便血;湿毒下注于肌肤,则小腿溃烂流水,称湿毒流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