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证名。黄兴德《胎产集要》:“胞胀不下,因败血流入胞中,即胀大。”治法参见胞衣不下条。
【介绍】:唐代医生。籍贯不详。撰有《医苑》1卷,已佚。
见《伤寒直格方论》条。
书名。又名《瘟证羊毛论》。清·随霖撰于1795年。随氏认为羊毛瘟属于伏气温病,虽不多见,较易误诊误治,遂撰此书以详论本病证治。现有《中国医学大成》本等。
指脾气失却正常的运化功能。《千金要方》:“土气不调,四肢不举,言无音声。”
指甲与皮肉连接部分。
出《诸病源候论》卷三十一。即疔疮。见该条。
病证名。见宋·杨士瀛《仁斋直指方》。指黑睛生翳成片,状如梅花瓣者。参见翳条。
痧证之一。《痧症全书》卷中:“铜痧,浑身上下头面眼珠,尽如姜黄色者,邪热攻乎脾胃,而土之本色现于外也。盖脾为阴脏,己土主燥;胃为阳腑,戊土主湿,一湿一燥,湿热熏蒸,如盦面状,故发黄也。”参见痧、痧气条
五不男之一。古时男子阴茎被割以至不能生育者,称之为犍。参见五不男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