治则。出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。凡积瘀留滞的病证(如气、血、痰、水),应用攻逐药物。如气滞者须行气,血瘀者须祛瘀活血,痰饮滞留者须涤痰,水饮停留者须逐水。
蛊毒病之一。《诸病源候论·蛊毒病诸候》:“著蛊毒,面色青黄者,是蛇蛊。其脉洪壮,病发之时,腹内热闷,胸胁支满,舌本胀强,不喜言语,身体恒痛。又心腹似如虫行,颜色赤,唇口干燥,经年不治,肝鬲烂而死。”参
见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。为蘘荷之别名,详该条。
《针灸聚英》所载之十三鬼穴之一,指劳宫穴。参见鬼路条。
见《四川中药志》。为刺三加之别名,详该条。
病证名,瘃即冻疮。《太平圣惠方》第九十一卷:“夫小儿脚瘃者,是小儿肉嫩,外风冷中于足掌中涌泉穴也。是儿脚上皮肉间,气血与风邪相感,使肉硬气血不通,阳气不达,致使然也。”
病名。见明·倪维德《原机启微》。即能远怯近症。详该条。
见《药材资料汇编》。即红曲,详该条。
见《贵州草药》。为地蜂子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《证治准绳·疡医》卷二。即白术散第二方。见白术散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