切脉指法。诊脉时指力不轻不重,左右推寻脉象。《诊家枢要》:“不轻不重,委曲求之曰寻。”
病名。见《重楼玉钥》卷上。多由邪火炽盛上冲所致。症见牙床或内或外,甚至满牙床红肿疼痛,口内灼热,痰多。详爆骨搜牙条。
证名。指夜间发热,或热至夜间升高。多因热入血室,或阴血不足,或血瘀所致。《证治准绳》卷一:“昼则安静,夜则发热、烦躁,是阳气下陷入阴中也,名曰热入血室,……夜热则行阴二十五度,四顺饮子。”《兰室秘藏》
病证名。葆光道人《眼科龙木集》:“脾肺受邪,……邪气相搏,肝经虚弱,风盛,即发于两睑之间,状如粟米之形。”即粟疮。详该条。
《灵枢经》篇名。本篇主要说明淫邪干扰而发梦,故名。古人认为各种梦境的发生,与脏腑的功能、属性及虚实情况有关。由于邪气滋扰内脏,以致魂魄飞扬,睡眠不安,因而发生各种不同梦境;据此有助于辨别脏腑气的盛衰虚
出《儒门事亲》。为蚕蜕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《新编中成药手册》。川乌、草乌、天南星、肉桂、土鳖虫、冰片、薄荷脑、松节油、蜈蚣、乌梢蛇、羌活、防风、芥子、独活、当归、醉仙桃、头发、马钱子、麻黄、巴豆、白芷、红花、三棱、桃仁、蜣螂虫、红丹、植物油
医论医案著作。3卷。清·心禅僧撰。刊于1890年。卷一有医论十七条,历数庸医误人之过,立论明确,文笔犀利;并论治病当先熟习未病时之正常生理状态,强调病各不同,治法方药亦应随之而变;后二卷大多为内科杂病
【介绍】:见赵道震条。
病名。出《疮疡经验全书》卷七。系丹从阴囊下起者,小儿丹毒之一。为厥阴肝经虚火发于外所致。治宜内服清散汤,外涂屋土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