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诗词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瘖俳

瘖俳

病名。出《素问·脉解篇》。①《类经》卷十四:“俳,废也。内夺者,夺其精也。精夺则气夺而厥,故声瘖于上,体废于下,元阳大亏,病本在肾,肾脉上挟舌本,下走足心,故是病。俳音排,无所取义,误也。当作痱,正韵音沸,废也。”“俳当作痱。痱之为病,四支不收,盖不能言而兼之四支不收,此肾虚厥逆之所致也。兆璜曰:阳受气于四支,阳盛已衰,故四支不收,肾气不足,则为瘖也。”(《黄帝内经素问集注·脉解篇》)指由肾虚而上不能布精于肺而瘖(失声),下不能滋养于筋而四支不收,步履不便。治宜滋肾培本,可选用六味地黄汤虎潜丸等加减。②系指两种病。即瘖者,说话无声;俳者,步履不便也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心圣要言

    见心圣图说要言条。

  • 翳草

    见清·汪双池《医林纂要·药性》。为天胡荽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小舌

    出《喉科秘旨》卷下。即悬壅垂之俗称,详该条。

  • 惊啼

    病证名。出《颅囟经》①系小儿受到惊恐而引起的啼哭。《景岳全书·小儿则》:“盖小儿肝气未充,胆气最怯,凡耳闻骤声,目视骤色,虽非大惊卒恐,亦能怖其神魂,醒时受怖,寝则惊惕,或振动不宁,或忽而惊叫,皆神怯

  • 橘子叶

    见《滇南本草》。即橘叶,详该条。

  • 吞酸

    证名。见《诸病源候论·脾胃病诸候》。又称咽酸。《医林绳墨·吞酸吐酸》:“吞酸者,胃口酸水攻激于上,以致咽嗌之间,不及吐出而咽下,酸味刺心,有若吞酸之状也。”《寿世保元·吞酸》:“饮食入胃,被湿热郁遏,

  • 五邪

    ①五脏病邪的合称。《灵枢·五邪》:“邪在肺,则病皮肤痛,寒热,上气喘,汗出,……邪在肝,则病两胁中痛,……邪在脾胃,则病肌肉痛,……邪在肾,则病骨痛,阴痹。……邪在心,则病心痛,喜悲,时眩仆。”②指五

  • 白蜜

    出《药性论》。为蜂蜜之白色至淡黄色者,详蜂蜜条。

  • 天竹叶

    见《上海常用中草药》。为南天竹叶之简称,详该条。

  • 对口痈

    病名。出《外科真诠》卷上。即脑疽。见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