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诗词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

病名。①痈疽五发之一。《卫济宝书》卷上:“瘭者,始初聚结尖肿,根脚赤白色,高处带红赤,肿实疼痛,憎寒壮热,口干渴,百节疼痛,困倦沉重。饮食者,未破者,即下大车螯散。如先破,下小车螯散,然后服轻肌活脓内托等药。次洗点破等药,加服小车螯散。脓毒不决,即服二三,取活脓血。”②疽的一种,多生于指端,即瘭疽。详见该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石人

    郑栎庵《女科万全方传灯》:“室女从不通经者,石人也。”参见石女条。

  • 猬皮

    出《神农本草经》。即刺猥皮,详该条。

  • 青龙骨

    见《江西草药》。为水龙骨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三部九候

    古代脉诊方法之一。①全身遍诊法。把人体头部、上肢、下肢分成三部,每部各有上、中、下动脉,在这些部位诊脉,如果那部的脉出现独大、独小、独迟、独数,即表示该经的脏气有寒热虚实的变化。头部:上,两额动脉(太

  • 删补名医方论

    医方著作。8卷。本书即《医宗金鉴》卷26~33(亦有单行本)。书中共选录清代以前临床常用方剂近200首,除记述原方方名、主治及处方外,每方均附有方义的注释和历代医家对该方的论述。选方颇精,虽未分类,但

  • 玉枕骨

    即枕骨。又名后山骨。详后山骨条。

  • 脾虚冷

    证候名。即脾虚寒。《千金要方》:“右手关上脉阴虚者,足太阴经也。病苦泄注,腹满气逆,霍乱,呕吐,黄瘅心烦,不得卧,肠鸣,名曰脾虚冷也。”参见脾虚寒条。

  • 片子姜黄

    见《本草纲目》。为姜黄之药材名,详该条。

  • 天行暴赤

    病名。清·佚名《眼科统秘》:“目忽然赤肿难开,乃是天行时气透目所伤,一人传于一家,致使羞明涩痛。”即天行赤眼。详该条。

  • 叶抱枝

    见《福建中草药》。为元宝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