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名。见《医学纲目》十五卷。即大头瘟。《杂病源流犀烛·头痛源流》:“大头风者,头大如斗,俗名大头瘟,天行时疫病也。感天地不正之气,甚而溃裂出脓,由邪客上焦之故。”参见瘟疫条。
出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。指感觉饥饿而又不想进食。病在胃、肾。有因胃虚有热所致者,宜六君子汤加黄连;有因肾阴虚,虚火乘胃者,宜六味丸加肉桂、五味子;亦有热病后余热未尽者,亦知饥不食,脉多虚大,可用人参白
病证名。见《千金要方》卷十二。指由五脏虚损导致的吐血。如心经阴虚,火盛动血,证见虚烦不眠,怔忡健忘,神气不安者,宜滋阴降火,用天王补心丹、朱砂安神丸等。若心阳不收,汗出惊悸,以及心火不下交于肾,而见梦
出《素问·举痛论》。又称热则气泄。炅,即热之意。气泄,指阳气外泄。热则毛窍腠理疏松而多汗,阳气随汗散泄于外。
病名。见《伤科补要》卷二。尾闾骨即尾骨,又名撅骨、尾桩骨。因跌打垫撞所伤。局部肿痛,压之加剧,活动可有骨声,步履、坐卧、翻身受限。治宜手法复位,给予固定,药物治疗同背脊骨折条。
见虚则补之条。
书名。5卷。清·朱兰台撰。刊于1892年。朱氏论疫以张仲景六经为主,逐条论析。书中记述疫病、六经治例、瘟病治例以及多种疫证、杂证等内容,并附若干医案。作者融会诸家学说,参以己见和经验,并创用芦根方等效
见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。为山腊梅叶之别名,详该条。
指若干肌腱的集合处。《素问·痿论》:“阴阳总宗筋之会,会于气街。”参见宗筋条。
证名。或作头晕眼花。指身体有飘忽不定、眼花缭乱的感觉。《景岳全书·杂证谟》:“但忽运而忽止者,人皆谓之头运眼花。”详眩晕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