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穴别名。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即哑门,见该条。
运气术语。以十二支分主六气,则子午寅申主火热(暑)之气。《素问·五运行大论》:“子午之上,少阴主之,……寅申之上,少阳主之。”所指即为少阴君火与少阳相火。
皮肤上细小的皱纹。《灵枢·阴阳二十五人》:“面多少理。”
书名。6卷。清·俞天池撰。刊于1727年。原名《痘科金镜赋集解》,后经于人龙重予整理补注编成本书。卷1~2《痘科金镜赋集解》,系《痘科金镜录》一书中11个歌赋的注释;卷3《痘疹杂说》、《疹痘秘旨》;卷
【生卒】:1906~1965【介绍】:现代医家。四川成都市人。十六岁开始随父学医,从事中医工作。解放后,先后在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及中医学院工作,任妇科教研组主任及附院副院长。著有《论崩漏》一书,并参加
古病名。即中恶。《圣济总录·诸注门》:“论曰,志弱心虚,精神失守,忤犯邪恶,令人心腹暴痛,闷乱如死,无所觉知,故曰中恶,又曰卒忤。盖阴阳否隔,气道厥逆,上下不通,阳气散乱,故令不知人也。气还则生,不还
指清凉之气与湿热之气相间运化,使气候有时寒凉,有时炎热,故名。《素问·六元正纪大论》:“四之气,凉乃至,炎暑间化,白露降。”
《医醇賸义》卷二方。龙齿、龙骨、玄参各二钱,龟板八钱,生地黄五钱,知母、黄柏、人参各一钱,蛤粉四钱,肉桂四分,鲍鱼(切片,煎汤代水)。水煎服。治肾阴虚,虚火上炎,口燥咽干,面红目赤。
【生卒】:十一世纪【介绍】:北宋医家。字敏之。原并州榆次(今山西榆次)人,后迁卫州。中进士,历任龙图阁直学士、史馆修撰等职。曾校刊古医书,并撰有《素问误文阙义》,佚。
病证名。见《古今医鉴·腹痛》。多由寒凝血阻,或热与血结,或久病入络,气滞血瘀,或跌扑损伤,瘀血停聚而成。证见腹痛固定一处,喜热拒按,持续不愈,或有积块,或遇夜更痛,舌质紫暗或有瘀点,脉濇等。治宜活血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