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诗词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粉刺

粉刺

病名。出《外科正宗》卷四。即痤疮。为皮脂腺过度分泌所致皮肤慢性炎症。因其生丘疹如刺,可挤出白色碎米样粉汁,故名粉刺。又名酒刺肺风粉刺。多由肺胃蕴热,上熏颜面,血热郁滞;或过食膏粱厚味肠胃湿热,日久挟痰,凝滞肌肤所致。多发于颜面,亦可见于胸背等处,起皮疹如粟,或见黑头,甚则色赤肿痛,挤破出白粉汁。自觉搔痒,常因搔抓感染形成脓疱,有的伴结节、脓肿、囊肿及疤痕等。内治肺经风热者服枇杷清肺饮;肠胃湿热者服茵陈蒿汤脾失健运者服参苓白术散。外用痤疮洗剂或颠倒散凉水调搽。有脓肿、囊肿者,用三棱针刺破引流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黄皮核

    见萧步丹《岭南采药录》。为黄皮果核之简称,详该条。

  • 牙龈胬肉

    病证名。即齿壅。详该条。

  • 片仔癀

    明末京都太医秘方。见《新编中成药手册》。又名八宝片仔癀。麝香、牛黄、蛇胆、三七等。丸剂,每丸3克;胶囊剂,每粒0.3克。一至八岁每服0.15~0.3克,八岁以上每服0.6克,一日2~3次。外用,冷开水

  • 泻脾散

    见《小儿药证直诀》卷下。即泻黄散,见该条。

  • 疔翳

    病名。本病初起,身热憎寒,目赤疼痛,牵引眉棱、太阳痛楚异常,黑睛生白翳一颗,失治,其翳直钉入内,则混睛如障,赤丝环绕,昼夜不辨,为目翳之奇恶者,故称疔翳(清·黄庭镜《目经大成》卷二)。参见钉翳条。

  • 王氏博济方

    见博济方条。

  • 干胁痛

    证名。见《区学入门》卷五。《医钞类编·胁痛门》:“虚盛成损,胁下常有一点痛不止,名干胁痛。”《杂病源流犀烛》卷十:“酒色过度,当胁一点痛不止,名干胁痛,甚危,惟大补气血而已。”方用八物汤、补肝散、六味

  • 胡桃夹

    见《现代实用中药》。为分心木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陈文治

    【介绍】:明代医家。号岳豁。秀水(今浙江嘉兴)人。生平事迹未详。著有《疡科选粹》、《痘疹真诀》、《广嗣全诀》等书。

  • 泄肝

    即疏肝。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