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证名。出《灵枢·决气》。又名脱血。《杂病源流犀烛·诸血源流》:“脱血,冲脉病也。”《灵枢经》曰:冲脉为血之海,血海不足,则身少血色,面无精光。是名血脱。”因先天禀赋不足,或思虑、劳倦、房室、酒食所伤
参见痘科类编释意条。
《杂病源流犀烛·面部门》卷二十二方。白芷、酒黄芩各等分。为末,每服二钱,茶清送下。治风热挟痰而致的眉棱骨痛。
证名。见《杂病源流犀烛》卷一。指因饮食不节引起的气喘,故又名食积喘逆。《症因脉治》卷二:“食积喘逆之因:饮食自倍,肠胃乃伤,膏粱厚味,日积于中,太阴填塞,不能运化,下降浊恶之气,反上于清道,则喘呕不免
针刺补泻法之一。《难经·六十九难》:“虚者补其母,实者泻其子。”其法将井、荥、输、经、合五输穴按五行相生次序,分属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,又依生我者为母、我生者为子,据病情的虚实,用补母或泻子的取穴方法来
器械名。为烙乳蛾、喉瘤之用。其烙头用铜或钢制成。有圆形、尖形、纵长方形、横长方形四种,连一烙柄。其中每种又分曲颈和直颈两种。
【介绍】:明代医家。字哲人。和州(今安徽和县)人。父亲姚九鼎曾任职太医院。他继承医业,著有《脉法正宗》、《难经考误》、《药品征要》、《风疾必读》等书,皆佚。
病名。出《五十二病方》。指人体受金刃、竹木、跌打等所致的损伤。即跌打损伤。详该条。
证名。见《疡科心得集》卷上。为疮疡陷证之一。多见于有头疽毒盛期。因气不能引血化腐成脓,火毒反陷入营所致。证见:疮色紫暗,疮口干枯无脓,根盘散漫,壮热、口渴、便秘、尿短赤,烦躁不安,神昏谵语,舌绛脉数等
见《外台秘要》卷三十三,即胞衣。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