肉蜈蚣
病名。即肉疙瘩。详见该条。
病名。即肉疙瘩。详见该条。
证名。见《金匮要略·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》。有虚实之分。虚证亦称面目虚浮。多因脾、肺、肝、肾脏气虚衰所致。实证多由湿热壅盛、风火水气、阳明实热所致。《景岳全书·面病》:“面肿有虚实,肿者为实,浮者
病名。见明·倪维德《原机启微》。即能近怯远症。详该条。
①见《花镜》。为卷柏之别名。②见《本草纲目》。为独活之别名。各详该条。
参见女科、产后编条。
治疗肾火上升的方法。肾火上升,表现为上热下寒、面色浮红、头晕耳鸣、口舌糜烂、牙齿痛、腰痠腿软、两足发冷,舌质嫩红,脉虚,可于滋肾药中加附子、肉桂之类以引火下行,使阴阳平调,虚火不升。
见传信方条。
病名。见《济生方》卷二。《内经》作隔、鬲、膈中、隔塞、鬲咽。《备急千金要方》称噎塞。又名膈噎、噎、膈、膈气。①指食入阻隔,未曾入胃即吐出者。《医贯》卷五:“噎膈者,饥欲得食,但噎塞迎逆于咽喉胸膈之间,
经穴别名。即气海。《灵枢·九针十二原》:“肓之原,出于脖胦。”
古病名。见《太平圣惠方》卷五十三。即中消,详该条。
见《四川中药志》。为羊屎条根之别名,见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