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审视瑶函》卷三方。炒牛蒡子、羌活、黄连、黄芩、薄荷、防风、连翘各等分。为粗末,水煎服。治目肿如杯,疼痛,泪多,羞明。
证名。多由毒火内陷心包,疫邪不能外达,甚则神昏谵语,痧隐,喉烂。治宜达邪,解毒,清心开窍。
见《太平圣惠方》卷一百五十一。即月经之血。
指温病热象炽盛。《灵枢·经脉》:“温淫汗出。”张介宾注:“温气淫泆(通溢)则汗出”(见《类经》卷十四)。
出《神农本草经》。为扁青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。为土大黄之别名,详该条。
药物学著作。简称《绍兴本草》。系在绍兴29年(1159年)王继先等奉诏修订刊行《经史证类备急本草》(参见该条)时所用的书名。现此书仅存各种旧钞的残卷。有1933年日本春阳堂的影印本(残存图卷1~5卷)
病名,见《杂病证治类方》卷六。因小肠虚,风冷之邪入侵所致。《医宗必读》卷八:“小肠疝,小肠之病,小腹痛引睾丸,必连腰背而痛。”治宜温化行气,可用茴香、川楝、吴萸、陈皮、马兰花、芫荽煎服。
见针灸素难要旨条。
病证名。出《肘后备急方》。地方性疟疾之一。多因感受山岚疠毒之气,湿热郁蒸所致。《诸病源候论·疟病诸候》:“此病生于岭南,带山瘴之气,其状发寒热,休作有时,皆有山溪源岭瘴湿毒气故也。其病重于伤暑之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