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诗词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胃阳

胃阳

胃的阳气,与胃阴相对而言。胃阴与胃阳互相为用,共同维持正常的纳食化谷功能。胃阳虚则寒,降纳失职,可见饮食不化,胃脘胀痛,呕吐清涎等症。《临证指南医案·脾胃》:“胃阳受伤,腑病以通为补,与守中必致壅逆。”

猜你喜欢

  • 日晚发搐

    病证名。出《小儿药证直诀》。因日晚潮热引起抽搐,由肺热所致者。临床特点为每逢申、酉、戌时不甚搐而喘,目微斜视,身体似热,睡露睛,手足冷,大便为淡黄色水液。治宜补脾、治心、治肝。补脾,用益黄散;治肝,用

  • 汤衡

    【生卒】:十二世纪【介绍】:南宋医家。东阳(今浙江东阳)人。祖父名民望,撰有《婴孩妙诀》2卷;父名麟,他继承祖业,尤精儿科。整理家传经验,撰有《博济婴孩宝书》20卷,曾刊于会稽,均佚。

  • 小儿察色法

    观察小儿面部色泽变化以诊断疾病的方法。青色主风、主惊、主寒、主痛;赤色主热;黄色主湿、主饮食伤;白色主虚;黑色主寒、主痛、主中邪毒等。察色应四诊合参,才能作出正确判断。

  • 寒毒下利

    病证名。指下利之因寒毒所致者。《卫生宝鉴·补遗》:“寒毒下利,脐下寒,腹胀满,大便或黄白,或清黑,或有清谷。治用理中汤,或四逆汤,或白通汤。”参见寒泄、下利条。

  • 浊烛疮

    出《诸病源候论》卷三十五。即王烂疮。详该条。

  • 崔叔正

    【介绍】:见崔季舒条。

  • 头脑鸣响

    证名。见《杂病源流犀烛·头痛》。亦称脑鸣、头响。详该条。

  • 蛆儿草

    见《四川中药志》。为粉条儿菜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表邪内陷

    指由于邪盛正虚或治疗失当,在表的邪气陷入于里的病变。如温邪上受,首先犯肺,逆传心包,症见不恶寒、发热更高而神昏、澹妄。又如《伤寒论·辨太阳病脉证并治》:“病发于阳,而反下之,热入,因作结胸。”参内陷条

  • 备急灸法

    书名。1卷。十二世纪中期南宋·闻人耆年撰于1226年。1245年孙炬卿重刊,并附佚名氏《骑竹马灸法》及《竹阁经验备急药方》二种,三书合为一书,仍称《备急灸法》。书中介绍了22种急性疾病的灸法,并附简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