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诗词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脓血痢

脓血痢

病名。指痢下多脓血者。《诸病源候论·痢病诸候》:“积热蕴结,血化为脓,肠虚则泄,故成脓血痢也。”《杂病源流犀烛·痢疾源流》:“又有脓血痢,凡脓血稠粘,里急后重,皆属于火。……易老云:行血则便脓自愈,调气后重自除。重剂则以大黄汤下之,轻剂则以芍药汤和之。然而所便脓血,自有三部:如脉沉,恶寒,或腰痛脐下痛,此中部血也,非黄芩不能治;如烦躁,先便脓后见血,此上部血也,非黄连不能治;如脉沉,恶寒,先见血后便脓,此下部血也,非地榆不能治。”参见痢疾有关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候时

    指针刺治病应择取合适的时间。《灵枢·卫气行》:“谨候其时,病可与期;失时反候者,百病不治。故曰:刺实者,刺其来也;刺虚者,刺其去也。”

  • 朝开暮落花

    见《本草纲目》。为木槿花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王献廷

    【介绍】:见王之政条。

  • 痰积泄泻

    病证名。又称痰泻、痰泄。《症因脉治》卷四:“或泻或止,或多或少,或下白胶如蛋白,腹中漉漉有声,或如雷鸣,或两肋攻刺作痛,此痰积泄泻也。”详痰泻条。

  • 交会穴

    经穴中的一类。指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经脉交会通过的穴位。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这类穴位大多分布在头面和躯干部。一般阳经与阳经相交,阴经与阴经相交。表明经脉之间的交叉会合,脉气互通和穴位主治作用的特异性。临床上

  • 月经先期

    见《竹林女科证治》。即经行先期,详该条。

  • 耳疮

    病名。《诸病源候论》卷二十九:“足少阴为肾之经,其气通于耳。其经虚,风热乘之,随脉入于耳,与血气相搏,故耳生疮”。或由肝、胆、三焦湿热上冲所致。症见左耳或右耳,或两耳生疮,焮红肿痛,或破流脓水,身发寒

  • 燕吻疮

    病名。系指口角生疮干裂。多由脾经积热所致。常为干疮,生于口角,开口则燥痛异常,遇风则裂,并微有清血。治宜清泻脾热,可选用干葛、升麻、赤芍、生甘草、黄芩、麻黄、肉桂、生姜、葱白等煎服。外涂卵黄油等脂膏。

  • 金豆

    见《上海常用中草药》。为蓖麻子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方夷吾

    【介绍】:见方导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