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诗词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舌痿

舌痿

病证名。出《灵枢·经脉》。脾主肌肉,舌以肌肉为本,脾衰则舌痿。或因阴液耗损,筋脉失养所致。新病舌干红而痿,是热灼阴伤;久病舌绛而痿,是阴亏已极;久病舌淡白而痿,是气血俱虚。症见舌短缩而痿,肌肉软。治宜滋阴养血或补中养血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二花秧

    见《河南中药手册》。为忍冬藤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十九号大畜方

    见《杂病源流犀烛·内伤外感门》卷二十一。即蒺藜散,见该条。

  • 血木通

    见《中药志》。为红藤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范汪方

    见范东阳方条。

  • 损娠

    出《外台秘要》卷三十三。即小产。详该条。

  • 形肥过期经行

    病证名。见《叶氏女科证治》。指身体肥盛而经期错后者。多因肥人脾虚血少,兼痰湿阻滞。症见经行错后,量少色淡或有腹胀、浮肿等症。治宜健脾除湿,化痰导滞。方用苍附导痰丸、六君子汤等。

  • 唇颤动

    即唇风。详该条。

  • 紫葳

    即凌霄花,详该条。

  • 黄帝内经太素

    书名。是《黄帝内经》的一种早期传本。包括《素问》、《针经》(即《灵枢》)两部分的内容。原书在隋唐之际经杨上善重加编次和注释,共30卷,今已残缺。国内刊本只有23卷。本书不仅保存了《黄帝内经》中一些原文

  • 牙疔

    病名。多因阳明火毒或大肠经湿热结聚而成。症见牙龈肿起如粟,色红,疼痛连及腮颊。《医宗金鉴》卷六十五:“牙疔牙缝胃火成,大肠湿热亦可生,肿如粟米连腮痛,若兼麻痒即黑疔。”治宜解毒清热,消肿止痛。可选用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