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外奇穴名。见《针灸学》(上海中医学院1974年版)。即胃管下俞。见该条。
证名。见《赤水玄珠》卷三。指眼珠痛,参见目痛条。
见《药籢启秘》。为蟾蜍皮之处方名。详该条。
见《丹溪心法附馀·盗汗》。阴汗之一种。详阴汗条。
【介绍】:隋代外科医家。撰有《疗痈疽诸疮方》二卷。
朝医方书。李常和撰于1927年(丁卯梧秋)。本书着重论述藏府、经络、病机、五运六气、诊脉等生理、病因病理,太少阴阳四象的辨证论治。在《方药合编》的基础上,补遗方28个,诸伤门、杂方门、解毒门中药515
医案著作。清·焦循记述。本书所述多为李炳治愈的疑难病案。每案阐明病因、病理、立法处方。
见《金匮要略》。即乌头煎,见该条。
病名。胪,皮也(《说文》)。逆胪,指手足甲际处皮肤的剥起。出《诸病源候论》卷三十。由于风邪入于腠理,气血不和所致。
病名。指太阳、阳明、少阳三经同时受邪而出现的证候。《伤寒论·辨阳明病脉证并治》:“三阳合病,腹满身重,难以转侧,口不仁,面垢,谵语遗尿。发汗则谵语,下之则额上生汗,手足逆冷。若自汗出者,白虎汤主之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