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《河南中草药手册》。为通经草之别名。详该条。
经穴别名。出《循经考穴编》。即脐中。见该条。
儿科五脏病证治之一。心主惊,故病多惊悸哭叫,手足动摇,神乱不安等。心热则壮热,心胸热,口中气热,欲就冷,目上窜,目内赤,合面而睡,咬牙,欲言不能。实则发热,烦渴,叫哭,喜仰卧,惊搐。治宜清心泻热,用泻
病证名。指蓄血是由于内伤所致者。其症胸胁或小腹急痛,宜桃仁承气汤或抵当汤,随痛之高下选用之。体虚者,可略加桂、附;若下血瘀滞,色晦不鲜者,酌加温补气血之品。参见瘀血条。
病名。即肉疙瘩。详见该条。
出《备急千金要方》卷二。亦名求嗣。指不孕妇女要求生育。
书名。见《隋·书经籍志》。1卷,三国时李当之撰,已佚。
即灯火灸,见该条。
《医学发明》卷三方。乳香、没药、桑白皮、黑豆、栗子各一两,补骨脂(炒香)二两。为细末,每服半两,醋煎去渣,入麝香少许,温服。治跌打损伤,疼痛不可忍,及腹中疼痛。
见《日华子诸家本草》。为漏芦之别名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