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诗词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藏结

藏结

证名。亦作脏结。①指阳气虚衰,阴浊凝结,状如结胸的病证。《伤寒论·辨太阳病脉证并治》:“何谓藏结?答曰:如结胸状,饮食如故,时时下利寸脉浮,关脉小细沉紧,名曰藏结。舌上白胎滑者,难治。”“藏结无阳证,不往来寒热(一云寒而不热),其人反静,舌上胎滑者,不可攻也。”成无己注:“结胸者,邪结在胸;藏结者,邪结在藏。二者皆下后邪气乘虚入里所致。……与阴相结者,为藏结,以阴受之则入五藏故尔。”治用理中汤四逆汤等方。②指胁下素有积聚痞块,并连在脐旁,痛引少腹的病症。或谓疝气亦属此类。《伤寒论·辨太阳病脉证并治》:“病胁下素有痞,连在脐旁,痛引少腹入阴筋者,此名藏结。”《伤寒来苏集·陷胸汤证》:“少腹者,厥阴之部,两阴交尽之处;阴筋者,宗筋也。今人多有阴筋上冲小腹而痛死者,名曰疝气,即是此类。”③指脏气不平,阴阳关格所致的便秘。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·秘结证治》:“……或藏气不平,阴阳关格,亦使人大便不通,名曰藏结。”参见便秘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

    书名。又名《灵枢注证发微》。明·马莳注。9卷。刊于1580年。本书是最早的《灵枢》全注本。书中《灵枢》原文悉依南宋·史崧传本,共81篇。但卷数则合并为9卷。内容则根据《素问注证发微》的体例,逐篇、逐节

  • 痘疹遂生编

    见遂生编条。

  • 接气通经

    古时按经脉长度与气行速度之间的关系计算针刺所需的时间。《流注指微赋》:“接气通经,长短依法。”例如,据《灵枢·脉度》记载:手三阳经长5尺。《灵枢·五十营》曰:“呼吸定息,气行六寸。”这样,针刺时需运针

  • 气漏

    病名。《外科启玄》卷七:“一曰气漏,或肿或消,痛胀难忍者是也。”泛指时愈时发的漏症,漏孔时出脓水者。

  • 陷谷

    经穴名。代号ST43。出《灵枢·本输》。属足阳明胃经。别名陷骨。输(木)穴。位于足背第二、三跖骨结合部之前方凹陷处;或于内庭穴上2寸取穴。布有足背内侧皮神经和足背静脉网。主治腹痛胀满,肠鸣泄痢,面目浮

  • 膂骨

    骨名。又名杼骨。指第一胸椎棘突。《灵枢·骨度》:“膂骨以下至尾骶二十一节,长三尺。”

  • 麦粒团

    见《安徽中草药》。为木半夏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精浊

    病证名。指尿色清而窍端时流糊状浊物者。见《景岳全书·淋浊》。《证治要诀·白浊》:“如白浊甚,下淀如泥,或稠粘如胶,频逆而涩痛异常,此非是热淋,此是精浊窒塞窍道而结。”多因酒色无度,败精瘀阻;或肾精亏损

  • 绒毛鸡

    见《中药志》。为乌骨鸡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湿疸

    黄疸二十八候之一。见《诸病源候论·黄病诸候》。指黄疸之湿重于热者。其症色黄而晦,一身尽疼,四肢沉重,不欲饮水,小便不利,发热等。治宜化湿利冰,如茵陈五苓散、除湿丹之类。如湿疸七八日后壮热,热在里,有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