冲脉病误治变证之一。《杂病源流犀烛·冲脉病源流》:“汗之气躁而逆,故衄渴,苦烦,气隔,饮水即吐。下之津液内竭而不下,故咽燥鼻干,头眩心悸,皆冲气犯肺,肺受其害所见之症也。宜五苓散。”参见冲脉病条。
【生卒】:?~1700?【介绍】:清代医家。字惠源,号浩然子。江苏华亭(先世本河汾人,后卜居华亭,今上海市松江县)人,曾迁居吴县。博通儒理、天文等学。受明末西方天主教教士传入之西方性理学(主要是生理学
病名。指肛门部漏管如鹅羽管状者。《外科十三方考》下编:“先肿痛出脓,内有一硬管,时出脓水。”宜内服槐角丸加升麻五钱;外以马齿苋加入薰洗药中薰洗或挂线及手术疗法均可随症采用。
诊法。辨证过程中,必须把脉象和病色的变化互相参照,进行分析,以推断病情的新久顺逆。例如患者面赤唇红,舌红苔黄,均属热邪盛的病色,若脉见洪数或滑数,为新病、为顺;若脉洪数而面色苍白的,则病重或久病,难治
病名。多由痘疮邪热上炎致痘疮生于舌上,饮食难咽。宜以人中白、硼砂、儿茶共为细末掺之;或先以盐水洗净舌头,再以黄柏、黄连、苦参、元参共为细末,密调涂之。或内服清瘟败毒饮加减。
【生卒】:1031~1095【介绍】:北宋杰出的科学家。字存中。钱塘(今浙江杭州)人。曾任翰林学士。对自然科学具有广泛的兴趣,在天文、地理、地质、数学、物理、技术等多方面均具有较高的成就。富有革新思想
【介绍】:见刘光大条。
六郁之一。《丹溪心法》卷三:“血郁者,四肢无力,能食便红,脉沉。”因暴怒、挫闪、劳役过度,饥饱不调等所致。《杂病源流犀烛·诸郁源流》:“盛怒叫呼,挫闪,饥饱劳役,致胸胁间常如针刺痛,或能食,小便淋,大
经穴名。代号GB16。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别名至营。属足少阳胆经。足少阳、阳维之会。位于瞳孔直上入发际1.5寸处;或于头临泣后1寸取穴。一说在“临泣后一寸半”(《针灸大成》)。布有额神经内、外侧支的吻合
病名。《疡科心得集》卷上:“夫烂喉丹痧者,系天行疫疠之毒,故长幼传染者多。”即烂喉痧。详见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