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介绍】:见张从正条。
病证名。出《外科大成》卷二。即乳结核。见该条。
子午流注用语。《针灸大全》:“三焦乃阳气之父,包络乃阴血之母。”“阳干注腑,甲、丙、戊、庚、壬而重见者,气纳于三焦。”指凡阳经开过五输穴之后,由于三焦为阳气之父,诸阳气皆归于三焦的原则,再按“他生我”
解剖学同名骨。在眼眶内侧壁前方,左右眼各一块。
见《分类草药性》。为胡颓子根之别名,详该条。
证名。指易惊善恐或因惊致恐之意。出《金匮要略·奔豚气病脉证治》。《金匮要略心典》:“惊怖即惊恐,盖病从惊得,而惊气即为病气也。”详惊、善恐条。
补法之一。补益肾脏的方法。分补肾阴、补肾阳。详各条。
书名。清·倪涵初手定。撰年不详。倪氏对疟疾、痢疾各拟三方,介绍其适应症及加减用法,处方平易有效。对于痢疾治法,提出忌温补、忌大下、忌发汗、忌分利四忌。本书后刊入《济世专门编》中。
病证名。指发斑属于实热性者。见《此事难知》。又名阳斑。《阴证略例》:“阳证发斑有四,有伤寒发斑,有时气发斑,有热病发斑,有温毒发斑,斑斑如锦纹,或发之面部,或发之胸背,或发之四末,色红赤者,胃热也,紫
书名。又名《急救奇痧方》、《异痧杂证经验良方》。1卷。撰人不详(书前简介有“觉因道人识”字样),陈念祖原评。此书分述49种病状奇异的痧症症治,并介绍疟、痢、伤寒、瘟疫、中暑、霍乱、喉症、外科、伤科、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