指经脉行于体表和四肢的外围部分。《灵枢·刺节真邪》:“……夫子乃言刺外经去阳病。”《黄帝内经太素》:“……十二经脉,入府藏者,以为内经,行于四支(同肢)及皮肤者,以为外经也。”
见《本草蒙筌》。即凤凰衣,详该条。
【介绍】:晚清医家。字大燨。江苏吴县人。于1846年撰《爱庐方案》一卷(又称《爱庐医案》,书中记录医案,较简约易览。另辑有《临证经验方》一卷(1847年刊行),系由张德达校。
见《中国药用植物图鉴》。即猫眼草,详该条。
见《杂病源流犀烛·内伤外感门》卷二十。即圆红散,见该条。
我国古代医学分科的一种,幼科的别称。专治小儿疾病,相当于现在的小儿科。宋代太医局,元、明、清太医院均设有此科。参见九科条、十三科条。
见《草药手册》。为百蕊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证名。指胸脘痞满而兼腹胀者。《张氏医通·腹满》:“此得之湿热伤脾阴,不能统血,胃虽受谷,脾不输运,故成痞胀。当理脾气,祛湿热,兼养血之剂,如枳实、黄连、炮姜、半夏、茯苓、当归、芍药、阿胶、乌梅、砂仁之
即舒张押手法。见该条。
【介绍】:宋代官吏。任西京(今河南洛阳)左藏库使,撰有《左藏方》,已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