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《四川中药志》。为刺楸树皮之别名,详该条。
证名。指口唇内缩。多由脾经寒盛所致。《证治汇补·口唇章》:“唇属于脾,经合于胃,脾胃受邪则唇为之病,风胜则动,寒胜则缩。”治宜理中汤等方。参见唇萎条。
见《海南岛常用中草药手册》。为三十六荡之别名,详该条。
《杨氏家藏方》卷四方。炒黑牵牛子三两,延胡索、炒补骨脂各二两。为细末,煨大蒜研膏为丸,梧桐子大,每服三十丸,食前葱须、盐煎汤送下。治冷气流注,腰痛不可俯仰。
出《太平圣惠方》。即腧穴,见该条。
见《南宁市药物志》。为使君子之别名,详该条。
出《眼科龙木论》。即蝉蜕,详该条。
病名。有头疽生于天柱骨偏上者。出《外科大成》卷二。证治同脑疽。
见《福建中草药》。为龙葵之别名,详该条。
五度之一。出《素问·方盛衰论》等篇。即度量人的形体肥瘦、大小、体质强弱,作为辨证治疗的参考。《灵枢·卫气失常》把肥壮之人,区别为脂、膏、肉三种类型,并指出各型生理上的差别、气血多少、体质强弱、形态特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