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诗词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阳陵泉

阳陵泉

经穴名。代号GB34。出《灵枢·本输》。属足少阳胆经。合(土)穴。八会穴筋会。位于小腿外侧,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。当腓总神经分为腓浅及腓深神经处,并有膝下外侧动、静脉通过。主治胁肋痛,口苦呕吐黄疸便秘半身不遂,下肢痿痹,膝肿痛;以及肝炎,胆囊炎,胆道蛔虫症,坐骨神经痛,膝关节炎等。直刺1~1.5寸。艾炷灸5~7壮;或艾条灸10~15分钟(图63)。

图63

猜你喜欢

  • 莲壳

    见《儒门事亲》。为莲房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枳壳大黄汤

    《症因脉治》卷四方。枳壳、大黄、陈皮、木通、葛根、厚朴、甘草。水煎服。治酒积腹痛,痛而欲利,脉沉数者。

  • 经行遍体作痛

    病证名。《陈素庵妇科补解》:“妇人经行,忽然遍体作痛,此由外邪乘虚而入,或寒邪,或风冷,内伤冲、任,外侵皮毛,以致周身疼痛。治法宜散风寒,温经血。如下血多,筋失其养,痛如行痹,宜补血温经,兼祛外邪,可

  • 胠胁肋痛

    证名。胠指腋下,胠胁肋为腋下及胁肋部气郁、血瘀、痰饮、食积及外感之邪侵袭,均可发生胠胁肋部疼痛。《杂病源流犀烛·肝病源流》:“胜胁肋痛,固由于肝邪之实,而所谓肝邪者,不越气、血、痰、食、风寒五端。”详

  • 郎叔廉

    【介绍】:见郎简条。

  • 四肢热

    症名。出《素问·逆调论》。多因阴气虚,阳气盛,或复有风寒外束所致。《脾胃论·脾胃胜衰论》:“若脉弦气弱自汗,四肢发热,或大便泄泻,或皮毛枯槁发脱落,从黄芪建中汤。”《证治汇补·发热章》:“四肢蒸灼如火

  • 白氏眼药

    即白敬宇眼药,见该条。

  • 口津

    涎的别名。俗称口水。参涎条。

  • 元胡

    见《中药材手册》。为延胡索之处方名,详该条。

  • 赤脉贯目

    眼科病证。见《审视瑶函》。即赤脉贯睛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