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《兰台轨范》卷七。即半夏汤第一方,见半夏汤条。
见疡医证治准绳条。
见《内蒙古中草药》。为糙苏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《湖南药物志》。为向天盏之别名,详该条。
证名。见《素问·脉要精微论》。又称泄脓血、圊脓血、清脓血。指大便下脓血,常为痢疾症候之一。有实热虚寒之分。如兼见口渴、脉数者,多属实热,治宜清热、调气、和营,可选用白头翁汤、香连丸、洁古芍药汤等方。如
①即舌根。见《灵枢·经脉》等篇。因多数经脉皆络于此,故与经络脏腑关系十分密切。如足太阴脾经连舌本,散舌下;足少阴之脉挟舌本;手少阴之别系舌本;足厥阴之脉络于舌本。参见舌条。②指舌体。《灵枢·热病》有“
病名。出《外科启玄》卷六。又名膝眼毒。生于足少阳胆经阳关、阳陵泉二穴处。证见焮肿作痛,溃脓较迟。脓液黄白者为顺;若不痛或流鲜血,或疮头渐多者为逆。治同外痈。
见广州军区空军卫生部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。为孩儿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经穴名。代号ST4。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别名会维、胃维。属足阳明胃经。阳蹻、手足阳明之会。位于口角外侧,正视时,适与瞳孔相直。布有面神经及眶下神经的分支,深层为颊神经的末支;并有面动、静脉通过。主治口眼
又名胎衣、混元母、混元衣、混沌衣、紫河车、水衣、子衣、儿衣。即胎盘和胎膜的总称。药用功能大补精血。见《本草纲目》五十二卷。